《红鞋子》---一节来自香港教师的语文课
教学实录 师:老师从香港带来一样东西,你们猜是什么? 生:红鞋子。 师:你怎么这么聪明,一下子就猜出我带来的是红鞋子。可是它不是红色,(拿出一个粉红 鞋子的挂饰) 师:你们看它是粉红色的。(师突然面露惊讶之色)哎哎哎,这只鞋子好像有话要对我说, 我来听听。(师把鞋子放在耳边,做听鞋子说话状)哎,怎么回事,怎么会这个样子,你等等你等等(面对小朋友)这粉红色的鞋子说它的表姐不见了,可担心了。等等,让我再和它聊聊,(问鞋子:你表姐长什么样)噢,明白明白,我们帮你找找看,就这样,再见! 师:小朋友,这粉红色的鞋子说它表姐全身都是红色的,同学们能不能帮它找找看。我们答 应它吗? 生:答应。 师:那我们到哪去找,到公园,还是到香港,还是到你们二年级五班去? 生:到草地上。 生:我觉得到特别密的楼房里。 生:到城里。 …… 师:同学们这范围太大了,我们现在就有一本书,名字就叫《红鞋子》,我们能不能试着从 这本图书里找找看,看看这个是不是就是粉红色鞋子的表姐 。 (师板书:红鞋子)
[我觉得老师是抓住孩子好奇和善于想象的特点来设计导入环节的。老师先让学生猜“红鞋子”,再欲擒故纵,拿出来的不是“红鞋子”而是“粉鞋子”,然后做惊讶状,听粉鞋子说话,话题一转,说粉鞋子的“表姐”红鞋子不见了,让学生帮助找一找。这样创设了另一种问题情境——到哪去找红鞋子?进而激发了学生想象。当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,教师把话题引到文本上来,让学生在书中找红鞋子。这是一段很巧妙的导入,顺应孩子的心理需要,层层递进,激发了兴趣,达到教学的目的。]
师:我想问问同学们,在你没有读这本书之前,你觉得小老鼠是一个什么样的? 生:特别热情爱帮助别人。 师:请听清楚了,老师说在你还没有看过这个故事之前,来,老师来施展魔法把所有所有书 中你看到的全部忘掉。(师念咒语,作魔法师状)好,现在你们都不记得了。告诉老师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小老鼠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? 生:小老鼠跑得很快。 生:小老鼠很可爱。 生:小老鼠爱偷吃东西。
[对于老鼠的认识,教师力求孩子结合自己生活和实践中谈体会,这就注重了孩子的原有的的感受和体验,因为每个人对老鼠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样的,他们可以相互得到启发。这种预设和生成,为后面理解文本中老鼠做了铺垫。]
师:我家那只老鼠也不乖偷吃东西。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也觉得这小老鼠的确挺讨厌的(师在黑板上帖一老鼠图) 师:书上的这只小老鼠看着红鞋子踩着一块饼干着急得不得了,我们一起来看它是什么样 子?(出示课件)谁能说说当时小老鼠的神态?(学生看图) 师:能不能把它的动作表演出来。 学生表演。 师:谁能说说小老鼠心里想的是什么? 生:那么好吃和饼干我都吃不到。 生:你怎么还不走啊,是不是在睡大觉呢? 生:你再不走我就要撞你了。 师:噢,小老鼠要动粗了。你们这一只只小老鼠,脾气还挺大呢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图书 里的小老鼠是怎么说的。
[引导学生看图,观察老鼠的神态,说一说,演一演,猜一猜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,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,训练了思维,培养了语言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文本的教学,还要注意以文本为载体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,使语文和孩子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,关注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。]
(投影出示小老鼠的话,师范读。) 师:看看谁能把小老鼠的表情心情读出来。 学生带着头饰表演读。 师评价。 学生齐读。
[怎么引导学生读书,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,对于低年级来说,教师的范读很重要,老师动情的朗读可以把学生带进文本的情境中,欣赏到情节美,文字美,语言美。如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,重在于教师的激励,要让学生读的有兴趣。这里教师要学生读出表情,还要戴上头饰,可以看出老师比较关注学生情感。]
师:听你们一读,觉得这只小老鼠太可爱了,那怎么还会有人讨厌它呢?现在老师再施展魔 法把刚才忘掉的再抓回来(师念咒语) 师:抓住了没有。 生:抓住了。 师:对小老鼠的印象有没有改变。 生:有。
[老师念咒语,这样的教学方式,在我们大陆还未见过,这可能与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。这样做的目的,是有点“强迫”学生不要讨厌小老鼠。我不喜欢这样处理,学生喜欢不喜欢,应该让学生自己用心灵去体会,让学生自己从文字中去感悟,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。]
师;你为什么会改变,是什么使你改变。 生:我从书里知道了小老鼠并没有那么讨厌,它也有可爱的地方。 生:我原来看过一本书,一个小老鼠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。可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小老鼠并不是那么令人讨厌,有时挺可爱的。它有的时候也挺好玩的。 师: 其实这只小老鼠也有不好的地方,但是它也帮助了红鞋子。老师想问问小朋友他是真 的想帮助红鞋子吗? 生:它不是真的想帮助红鞋子,它是想要红鞋子脚下的那块饼干。 生:其实我觉得它是想到城里去看看有什么好玩的。 师:噢,它想做城里的老鼠。如果你是小老鼠,你愿不愿意帮助红鞋子,如果你愿意,请举手。 (学生纷纷举手。)
[教学的艺术在于能抓住时机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或追问,这样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。问题的价值在于有没有探究性,能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,老师提到“他是真的想帮助红鞋子吗?”这是个能引起争议的问题,我认为提的非常好。]
师:其实这个小老鼠最初是有些不耐烦。(师贴字卡:不耐烦)到底帮不帮红鞋子,后来有 点犹豫(师贴字卡:犹豫)看看小老鼠当时的心里头在想些什么? 出示课文:它心里有了一点儿空空的感觉,这感觉和饿了还真不是一回事儿…… 师:谁来说说心里到底在想什么? 生:我要是有一个朋友该多好啊! 师: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? 生:小老鼠想:我原来没有朋友,我要是多交点朋友该多好啊! 生:他心里很难过。
[课文的故事的情节有许多是空白之处,从文字中没有体现出来,教师正是抓住这个空白点,让学生去猜测,去想象,从而能反映出孩子的内心世界]
师:为什么难过。 生:因为他没有朋友,他很孤独。因为有一次我家里没人,我一个人在家,我就感觉很孤独。 师:一个人在家就代表你孤独吗?爸爸妈妈在外面辛苦的工作都为了什么,爸爸妈妈都跟你在一起,你心里还会孤独吗?所以不是一个人的时候就表示孤独。
[教师根据学生的体验采取了步步追问的策略,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偏见的时候,教师注意了正确的引导,我认为这样讲解是必要的,尊重学生的见解,不是要尊重错误的认识。]
师:好,现在我就请小朋友读读这句话,体会一下小老鼠心里那种空空的,安静的感觉。 生齐读。(它心里有了空空的感觉……该多好!) 师:老师觉得你们读得小老鼠不是特别的孤独,请你们把心沉一沉,再读读,把小老鼠心里的那种安静的感觉表达出来。好,我们再读一读。 生再读。 师:刚才小朋友说小老鼠也想要朋友,他虽然觉得孤独,体会到了人类的一种感觉。现在我 们全班同学都是小老鼠,老师看看哪位小老鼠做的表情最想得到朋友,老师就让你到前边表演。自己读出来。 生自由读。 指名读。 学生互评。
[从这里看出引导学生读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, 是教师先把学生置身于那样的心境,再让学生从文字中得到感悟,读出那样的品味。当学生没有读书那样感觉,教师并没有放松要求,而是进一步的训练,教学严谨、扎实。]
师:两个人一组,从书里找找哪一段的文字说得是小老鼠并不知道孤独是什么? 生结组读课文。 (出示红鞋子对小老鼠说的那段话) 生自由读。 师:你从这段话上知道了什么? 生:没有朋友是不行的。 师:那你朋友多不多? 生:还行吧。 师:你知道了什么? 生:我知道了要珍惜友谊。 生:要有爱心。 师:对了。没有爱心的小朋友,老师是不会喜欢的。 生:必须要有朋友,不然会很孤独的。
[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,引导学生深入阅读,而这次阅读注重的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,这个过程也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的,教师也大胆的谈出自己的观点,给学生正确的导向。如“没有爱心的小朋友,老师是不会喜欢的。”]
师:对,所以小老鼠很期待友情(贴字卡:期待友情)可见,朋友是多么重要, 特别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,朋友在你身边。现在老师这有两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,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帮他解决? 出示问题: 班里有一个很不受欢迎的小朋友。这一天他又犯了错,自己一个人坐在角落里,你会怎么做? 分组讨论。 学生汇报。 生:我们要帮助他,支持他。 生:我要劝劝他。我的想法是先批评他,因为他没有勇气和老师说清楚,我要劝他,鼓起勇 气来。 师:(竖起大拇指)你这个朋友值得交。
…… 出示问题:你的好朋友考试时遇到了难题,他悄悄地叫你把答案告诉你,你会怎么做? 分组讨论。 学生汇报。 生:先给他讲一讲,他明白了就会做了,就不需要你告诉他了。 师;同学们,你们听听他是不是漏掉了一个关键的问题。 生:那是考试呢,老师会听到的。 师:对!老师什么都知道。你不舒服的时候他也知道,不开心的时候更知道,所以你们的事 老师什么都知道,在考试的时候不能告诉。 生:如果我是他的好朋友,交完卷我再告诉他。
……
师:刚才我们全班同学用了很多的方法来帮助这两个小朋友的困难。原来朋友在我们的生活 当中是这么重要。有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
[看了这段的教学设计,我思考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语文教学,我们大陆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、语法的规则以及人文素养。但往往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过程所反映的态度、策略等。这位教师提出的这两个案例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“教语文也是在教做人”。]
师:有一个小朋友不知道得了什么病,治疗的时候头发一根一根往下掉,都掉光了。她心里可担心呢,害怕回到学校的时候同学们会取笑他。 于是,在他回到学校的那一天,他戴上了一顶帽子。可是,在他走进教室的时候他愣了,原 来全班同学都剃了光头。同学们,张老师想让你们回家想一想,为什么其他同学们都把头剃光了,同学们回家去想一想。
[这个问题更有探究的价值,是对“人性”的探讨,也是对人生,对生活,对友爱的理解。]
综观这节课的教学,与我们大陆的语文教学的理念,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别。他们比较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,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,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,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丝毫的放松,特别是问题的设计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。他们比较注重对文本价值的挖掘,体现人生的意义,教语文其实也是教做人。
|